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写道:唯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方能锻造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唯有手指曾流过血,才能弹奏出世间最动人的绝响。
邓朴方,虽为邓小平之子,但他的生命轨迹充满坎坷与磨难。即便终身残疾,他依然怀揣对生活的热忱,奋力寻找自我价值与人生定位。
他为人谦逊低调,鲜少在公众视野中露面,因此并未广为人知。然而,邓朴方的人生经历及他对残障人士的贡献,却活生生地书写了一段令人振奋的励志篇章。
俗话说:听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生命。让我们一同走进邓朴方的人生旅程,深入了解这位与父亲一样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非凡人物。
山西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讲述了抗战期间,36位“太行奶娘”悉心抚育八路军干部子女的感人故事。其中,邓小平长子邓朴方的奶娘郭金梅便是这群可敬女性中的一员。
1944年,抗日战争最为胶着时刻,邓小平作为八路军129师政委,与师长刘伯承在太行山一带积极展开抗战工作。邓小平政委勤勉尽责,操持着无数繁杂事务。
展开剩余90%战火纷飞之际,邓小平夫人卓琳在山西左权县麻田村诞下长子邓朴方。因孕期过度劳累及长期营养不足,卓琳产后几乎无奶可供婴儿哺喂。看着饿得哭闹不止的儿子,邓小平心如刀绞。
由于战事紧张、环境艰苦,夫妇二人难以全力照料小朴方。多方权衡后,他们不得不将刚出生的儿子寄养于村里一户农家。
于是,小朴方自出生起便与亲生父母暂时分离。幸得太行山的百姓淳朴善良,热情支持八路军,麻田村里许多干部子女也在此寄养,乡亲们尽心照顾这些孩子。
小朴方被托付给邻村云头底村的一户人家,女主人郭金梅是积极的抗日分子,刚失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奶水充足。得知消息后,郭金梅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托付。
小朴方白白胖胖,模样圆润可爱,邓小平疼爱有加,为表达对云头底村的感激与信任,特意给儿子起了个乳名“奶云”。
郭金梅带着13岁的长女白秀业共同照料奶云。白天,郭金梅需下地干活,先喂饱奶云再交由女儿照看;晚上则先哄奶云入睡,母女俩才休息。对奶云的照顾无微不至,关怀备至。
邓小平与卓琳虽工作繁忙,但时常抽空前来探望奶云,每次匆匆一瞥,抱抱儿子便匆匆离去。
一次日军“大扫荡”侵袭村庄,搜刮粮食,郭金梅全家迅速将奶云藏入山洞。奶云被惊吓哭声吸引敌兵,幸赖山洞曲折拐弯,躲过一劫。
在郭金梅一家悉心照料下,奶云健康成长。
1945年抗战胜利时,奶云已过一岁,与养母郭金梅一家感情深厚。随后邓小平夫妇接到调令,准备转战河北,奶云也需随行。
听闻奶云将离开,郭金梅含泪紧抱不舍,奶云似乎也明白将离开养母,哭着不肯松手,现场所有人都感动落泪。
此后,奶云随父母历经解放战争硝烟,南征北战,历经艰苦生活,性格变得沉稳内敛,懂得担当。
因其沉稳朴实,刘伯承提议为他取名“朴方”,寓意“淳朴而正直”。邓小平深感欣慰,希望孩子一生简朴正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邓朴方五岁半,终于告别流离失所,能与父母共度安稳岁月。
随父亲调入北京工作,邓朴方入读北京八一小学。得益于父母的良好教育,他在校表现优异,谦虚低调,从未炫耀父亲身份,老师和同学对其身份一无所知。
进入中学后,他成绩常居前列,特别热衷物理学,满怀对知识的渴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到了高中,邓朴方已成为全年级的佼佼者,怀揣着远大理想与抱负。
六十年代初,国家积极推进科技发展,立志以科技强国,邓朴方梦想成为科学家,为祖国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1962年,年仅18岁的邓朴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主修原子核物理,成为令人瞩目的“天之骄子”。
他专心致志地学习,怀揣着将知识用于国家建设的理想与希望。
然而,正当前途光明时,政治风云骤变,北大的学术氛围逐渐消失。社会动荡波及校园,许多青年命运被瞬间改变。
1968年,邓小平夫妇被下放江西南昌拖拉机厂接受劳动改造。邓朴方和姐姐邓林因父亲身份遭牵连,被关押于北大东门外一座阴暗大楼内。
邓朴方不理解昔日同窗为何变得面目全非,遭遇轮番威逼利诱,逼他写揭发父亲的“黑材料”,他与姐姐誓死不从。
反抗后,他们被剥夺睡眠和饮食,精神遭受巨大折磨。邓朴方在沉重压力下决定以死明志。
某日,风和日丽,内心却风雨交加的邓朴方从四楼跳下,命运自此改写,科学家梦想破灭。
见此情景的人手忙脚乱,将他抬至医院,但因其身份特殊,医院迟迟不敢收治,病情加重。
最终,北医三院冒压力收治,经检查发现他腰椎和胸椎骨折。期间高烧不退,医院未做有效治疗,昏迷三昼夜后,腰部以下逐渐失去知觉。
随后被转至北京大学校医院,因未及时手术,治疗延误,邓朴方最终高位截瘫,生活完全失去自理能力。
消息传至江西的邓小平时,已是四个月后,卓琳泣不成声,邓小平沉默抽烟,无力言语。彼时自己也处劳动改造,无法照顾远在北京的儿子。
邓小平多次向中央请求为邓朴方提供照料,最终批准其入住301医院。
虽身体难以康复,301医院较好的医疗条件提升了生活质量。
父亲频频来信鼓励邓朴方重拾信念,勇敢面对未来。
在父亲关怀下,邓朴方积极配合治疗,努力进行康复训练,虽行动艰难,却保持乐观心态。
然而,1971年元旦,脊髓出现半通迹象,治疗方案初步确定。邓朴方欣喜若狂,却又遭遇新困境。
春节前夕,一群北大人员强行将他转移至远离城区的北京社会救济院。
那里环境恶劣,住满残疾军人、烈属及孤寡老人,生活简陋,冬季无取暖设施,缺乏护理人员。
邓朴方无人照料翻身,长期卧床导致褥疮加重,身体每况愈下,精神渐趋萎靡。
幸得院内病友热心关怀,及北大工宣队成员王凤梧的暗中帮助,使他得以稍感慰藉。
救济院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助残志愿的种子。
不久,姑姑探望发现邓朴方状况惨重,急忙致信江西邓小平。
得知儿子境况,邓小平不顾年迈体弱,坚决申请将儿子接回身边照料。
1971年6月,邓朴方终于与父母团聚。
在江西,年近七旬的邓小平承担起洗澡换衣的重任,尽管劳累,却满怀心疼与坚定。
在父亲的细心照料与精神鼓励下,邓朴方重新燃起生活希望,卧床期间翻阅大量书籍,仿佛回到求学时光。
他几乎每周读完一堆书,从中获得人生启迪和力量,信念渐渐坚固。
十年动乱终结后,邓小平获得平反,一家迁回北京。
八十年代初,中国逐渐恢复正常秩序,邓朴方的身体状况也有所好转。
当时国内医疗条件有限,他赴加拿大接受系统治疗与护理,终能坐起身来。
然而,他心系国内残疾人群体,萌生创建康复中心的念头,渴望帮助更多残障人士。
1983年,他向人大和政协提出成立中国伤残人康复研究中心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倡议。
此后,他为残疾人康复、就业、教育和生活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机制,致力维护残疾人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
在邓朴方的推动下,中国先后成立了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和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1988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邓朴方担任主席。几十年来,他倾注全部心血,助力千万残疾人。
他还积极倡导“人道主义”,获联合国授予“联合国人权奖”,这是中国人的首次获奖。
作为残联主席,他高度关注残疾人体育事业,亲临残奥会现场鼓励运动员,视察训练基地,激励大家奋勇拼搏,为国争光。
无论是作为邓小平之子还是残联主席,邓朴方始终谦和无架子,工作人员都亲切称他“朴方”。
令人想起多年前那句温暖的问候:“小平,你好!”
2008年,他决定退居二线,任中国残联名誉主席,表示希望建立不依赖个人的运转机制。
条件成熟时,他果断退位,继承父亲的作风。
邓朴方继承
发布于:天津市启天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